文/蓝曼卿
1
最近朋友圈被淘宝的一则消息给震惊了。
作为最大的电商购物平台,淘宝新推出了人生成就账单,可以查看你从注册到现在的所有花销。
账单一出,很多人惊呼:发现原来自己这么有钱啊!
谁还不是个有钱人不是,不过是把钱都花掉享受生活了。
也由此衍生出一个新的词汇:精致穷,形容一种普遍发生在年轻人群体中的生活方式。
虽然赚的不多,但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追求精致,为了自己所向往的生活和喜欢的东西变穷,穷的明明白白,也活得开心闪亮。
然而,真的能够开心敞亮吗?
根据香港汇丰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:90后人均负债高达12.79万,超过月收入的18.5倍。如此惊人的背后,表明90后的年轻人根本存不到钱。
负债如此高额,收入根本承担不去负债,也就催生了各种借贷平台。
根据360消费调查显示:90后在借贷市场中占比高达49.31%,位居亚洲同龄人首位其中有28.57%的人使用消费贷款,是为了偿还其他贷款。
触目惊心的数字背后,是无数个被“伪精致”掏空的年轻人。
人民日报曾对现代“隐形贫困人口”生活状态做出总结:
能买吸尘器就不用扫帚;吃完牛油果又要吃藜麦;100块钱一张的面膜用起来也不心疼;
口红两三只不够,要集齐全套;租房得独立厨卫,还要带落地窗。
2
前些天,新浪新闻的一个微博上了热搜。
一位叫做李玫的90后女护士欠下了几十万网贷,在母亲给她偿还了23.8万之后,她仍然继续偷偷借贷。
这个母亲实在没有办法了,拿出领养证对她说,你其实不是我的女儿,然后把她赶出家门。
记者经过她本人的允许,查看了她的月账单,发现她的每月消费,少的就几乎两万元,多的有三四万元,但她平时的月收入仅仅8000元左右。
多出来的这些花销,全部都是来自网络借贷平台,经年累月,债务堆到了几十万元。
然而通过账单来看,都是合法的借贷平台,而这些钱用在了她所谓的精致生活里。
出门打车,网红美食打卡,心仪的包包和化妆品果断入手……
这就是她所谓的高级、精致的生活。
这不免让人想起了法国作家莫泊桑写过一个短篇小说《项链》。
爱慕虚荣的玛蒂尔德,虽地位低下却梦想奢华的贵族生活。为了体面地参加一个晚会,向好友借了一串昂贵的项链。
结果把项链弄丢了,玛蒂尔德和丈夫不得不用了整整十年,才还清了这串项链的债务。最后发现项链是假的。
在现实与理想的激烈撞击中,玛蒂尔德终于明白了生活的真谛。
过度透支的生活,从来不是精致;真正的精致,是内心的云淡风轻,精神上的富足。
或许在很多人眼里,“精致”被错认为用最奢侈、最顶级的东西,过高高在上、疏离人间烟火的日子了吧。
林清玄在他的散文《品质的生活,从来不是金钱决定的》中,对生活品质和金钱的关系的阐述一针见血。
“生活品质是一种求好的精神,是在一个有限的条件下寻求该条件最好的风格与方式”。
精致是什么呢?
百度百科给出的解释是:有情致、情趣、美好
3
钱钟书先生曾说过:
“洗一个澡,看一朵花,吃一顿饭,假使你觉得快活,并非全因为澡洗得干净,花开得好,或者菜合你口味,主要因为你心上没有挂碍。”
这句话更接近“精致生活”的本意:一心一意,只取悦自己。
“精致”从来和钱无关,它更是一种生活态度。
可能很多人不知道郑念,她被媒体称为“中国最后一位贵族小姐”。
在那场十年浩劫中,她被关进监狱,每天面对着一个简陋肮脏的去处,忍受着种种暴行。
即使如此,她还是想尽办法让自己的那一方之地,更干净舒服一些。
她把每顿原本不多的米饭留下来一些作浆糊,把手纸贴在墙面上,这样被子就不会被污秽的监狱弄脏。她的屋子,永远是打扫地最干净的。那么艰难的条件下,还能借来针线将毛巾缝制成马桶垫,给贮存水用的脸盆做盖子防灰尘。
纵使生活再难,也不害怕,不管在怎样的处境里,都热爱生活,努力过得更开心,更舒适,更有品味。
所谓精致的生活,就是在生活中的自我尊重,宠辱不惊,从容不迫。
4
在心理学上,有这样一个名词:沉锚效应。
人们在对某人某事做出判断时,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,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人们的思想固定在某处。
作为一种心理现象,沉锚效应普遍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。第一印象和先入为主是其在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形式。
网络流行的那种ins风,那种带着金钱的味道的“伪精致”扑面而来,年轻女孩子们便开始效仿。
支撑优雅精致人生的,并不是物质上的丰厚,而是日常生活细节中的点滴:
第一,窗几明净,整洁优雅
哈佛商学院经过多年的研究,发现一个现象:
幸福感强的成功人士,往往居家环境十分干净整洁;而不幸的人们,通常生活在凌乱肮脏中。
好看的人,不一定要穿金戴银,名牌加身,浑身珠光宝气,但外表一定要干净整洁。
老舍曾经说过:“真正美丽的人是不多施脂粉,不乱穿衣服。”
一个整洁的环境,也是自己对生活的一种热忱。
对于内心,她是善良且通透的,能在复杂的世界里,沉淀灰尘和污垢,不油腻世故,不耽于名利,不迷于歧路,守得一颗初心。
一颗干净的内心,大概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。
第二,认真约束,足够自律
作家格拉德威尔在《异类》一书中指出:
“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,并非天资超人一等,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。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。”
这就是著名的“一万小时定律”,人的成功都需要时间与锤炼,但这些锤炼不是别人为你施加的约束与管制,而是依靠人的自律。
认真约束自己的行为,面对这一天的态度,也应该是如此郑重而严肃的,绝不容有半点懈怠和马虎。
记得很久前看过康德的一句话,所谓自由,不是随心所欲,而是自我主宰。
而现在的我更加坚信,自律是一个人在年轻时可以培养的,最有益的习惯。
第三,对美好的执着,对生活的热爱
“以中产之姿态,过无产之生活”是在这个时代里年轻女孩子们寻找和追求的“精致”,也是他们心中向往的投射。
但其实,真正的精致,是你对生活的追求,对生活的享受,但是你要明白精致的生活不是别人注意到时那一刻的虚荣和炫耀。
而是,享受的生活本身的样子。
《奥修著作》里有句话:“优越感只不过是自卑感以倒立的姿态走路”
那些被“精致”绚丽的外表所迷惑的年轻人,把物质等同了精致生活的全部,花掉了所有存款,却活成了一个表面绚烂的躯壳,内里的本质依然是空洞和自卑。
在《消费社会》一书中,让·鲍德里亚指出,人们购买物品不止是“当作工具来使用”,同时也是当作“舒适感和愉悦感来玩弄。”
罗素曾说过:“须知参差多态,乃是幸福的本源。”
我所以为的精致,就是认真的生活而已。